本報特約評論員舒天烈
  “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,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”,習近平北大之行,通過精心的行程與主題安排,首先凸顯的正是在價值重塑、社會重建上的決心。
  5月4日,青年節。習近平到訪北大,感受“火一樣的青春活力”。一個上午,行程可謂匆匆。正因此,考察所選取之點,講話所設置主題,更應是精挑細選、深意存焉。
  北大乃是當代中國當之無愧的人文重鎮,到訪人文學苑,凸顯北大特色。馬克垚、袁行霈……文史哲考古等系可說星漢燦爛。倚門而待的湯一介老先生,是國學大師湯用彤之子,北大頗有代表性的老一輩學者。既有小院又有大師,既有人文特色又有傳統價值,人文學苑之行,順理成章。
  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,則代表著大學精神的另一個向度。五四運動的主旨,無外“民主”“科學”二詞。習近平通過顯微鏡觀察細胞的影像,為科學精神寫下當代註腳。這個研究中心裡,還有一位決心全職回國工作的美國科學院院士。“科學無國界,科學家有祖國”的警句,呼之欲出。
  而在靜園草坪參加“青春詩會”,同樣是富有“北大範兒”的活動。如果說前兩項安排指向的是教師、是研究,這一項則可說更為切題——青年。詩歌總是跟青春、夢想相連,也有著豐富的內涵和意蘊。這一安排,拉近與青年的距離,也顯出文化的自信。更何況,朗誦的還是《沁園春·長沙》和《聆聽青年》這樣的主流之作。
  三項行程之後,座談會才是真正的“點題”。在“研究學問、探索真理”的大學,在“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”,正適合談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問題。無論是對傳統精神的弘揚、對科學精神的把握,還是對五四精神的追尋,終如百川匯海,成為形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因。
  “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,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”,習近平北大之行,通過精心的行程與主題安排,首先凸顯的正是在價值重塑、社會重建上的決心。
  建設什麼樣的國家、建設什麼樣的社會、培育什麼樣的公民,的確是越來越重要的問題。和習近平訪問北大時所選取的考察點一樣,核心價值觀的建設也同樣在向傳統文化要源頭、向近代歷史要基因、向現代化要素材。而更重要的是,培育和踐行這樣的價值觀,最終得向青年要行動的動力。習近平提出的四點要求,“勤學、修德、明辨、篤實”,哪一點不是如此?
  在北大,習近平還做了道數學題:現在的大學生都是20歲左右,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很多人還不到30歲,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時很多人還不到60歲。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,贏得青年是多麼重要!但願,習近平春風化雨的講話與考察,能讓12個詞24字真正成為現代青年的精神內核,鼓盪起五四運動的歷史回聲。  (原標題:習近平北大行深意何在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e61peph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